潘非风水 旺运才是王道

当前位置: 潘非风水 » 风水教父 » 风水基础 » 走入风水殿堂 风水基础

风水,又称堪舆,或称地理、青囊、青乌、相宅、形法等等,于中国最早文献如《诗经》及《尚书》均有文章记载,记述古代先民用于选址和规划国都、城邑、住所,在帝王贵族乃至黎民百姓中喜闻乐见,颇受认同!可以说,在中、西文化撞击,西方建筑学、规划学传入我国之前,中国几千年的城市、乡村、民居没有哪一座不是在中国风水思想指导下建成的。要建国都、城市、宅院,就要按照风水原则来进行,所以几千年来风水根深蒂固地植根于人们心中。从根本上来讲,风水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风水”二字的出现,首见东晋郭璞《葬书》的见解,他说: 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故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这被誉为是风水鼻祖的郭璞,给风水至今认为较权威的定义,他已经明确指出了风水三大要素:风、水、气。还简明扼要的揭示了“风水”理论的根本,即以”生气“为核心,以藏风、得水为条件,以寻求一个理想的墓葬环境为着眼点,以福荫子孙为最终目的。后世风水师的主要工作,便是寻求能够藏风、界水,具有生气的吉地用于安葬或是修建住宅,以便发展繁衍,福荫子孙。因这二字简捷、易记,又生动地道出风水两大作用力”风“和”水“的作用,时至今日,已成为世界各地对中国这门学问的专有名词。

 
  1.  什么是风水

 
    风水学是我国古代先民为选择理想的生活环境而形成的一门学问。是我国古代先民居住实践的经验总结,而不仅仅是‘藏风得水’。

 
  1.1风水是一种世界观

 
    风水学实际上是一种世界观,是一元论的朴素唯物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产”。具有一般哲学所具有的科学性。

 
  1.2 风水的本质

 
    风水学来源于古代先民们生活的实践,其目的在于“趋吉避凶”。 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它“集天文学、地理学、环境学、建筑学、园林学、论理学、美学于一体”

 
    但从其自身来说, 它的本质还是对“炁”的科学认识和利用。

 
    “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中国风水学的核心。

 
    “气”指的就是比较抽象的物质,而“形”所指的就是比较具象的物质。而风水中的“气”,原本应该写做“炁”。上述一句话就可以解释为“炁=内气+外气”,或“炁=气+形”。可见,“气”与“形”是风水学中的基本要素——“炁”的两个方面,即抽象物质和具象物质。而“炁”的这两个方面通过它们之间的内在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构成世界万物。

 

    由于“形”为我们感官直接感受到的事物,相对来说更容易了解,所以对“气”的认识和把握就成为风水学的关键。同时“气”字将“炁”字的替换也导致人们将对风水学研究的重点放到了“气”上。

 
    人们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就不可避免的要受到“气”的影响。从矛盾的观点来看,“气”本身是有吉凶之分的,同时,“气”对人的影响也是有吉凶之分的。“趋吉避凶”就是使人们受到“气”的影响导致的最终结果是“吉”而不是“凶”。那么,怎样才能利用“气”,甚至改变它,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呢?

 

   中国的风水流派分为“形势派”与“理气派”两派。“形势法”又叫“峦头法”,注重觅龙、察砂、观水、点穴、取向等辨证方法;而“理气法”则注重阴阳、五行、干支、八卦九宫等相生相克理论,又分出许多子法,如“福元法”、“大游年法”、“穿宫九星法”、“截路分房法”、“二十四山法”、“九宫飞星法”等。

 
    “形法”主要为择址选型之用;“理法”则偏重于确定室内外的方位格局。“形法”相对于“理法”来说,更为宏观一些,因为它服务的单元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个人,而是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城市;“理法”则更为具体到某个人或者某个家庭。但无论是哪种方法,其目的不变,那就是“趋吉避凶”,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就是通过对风水学中的具有科学性方面加以利用。

 
  1.3 “风”、“水”本对立

 
    “风”是“散气”的,“水”是“聚气”的。这就是“气”与“形”的基本辨证关系。所以,“风”与“水”在风水学中的作用是相互对立的。只要聚住了“气”,使之不散,那么“气”就会更多的作用于人体,产生“吉”、“凶”效果。

 
  1.4“吉”与“凶”

 
    世间万物总是对立存在的,没有“吉”也无所谓“凶”。对人们的影响有利于人们的生存为“吉”,反之,为“凶”。

 
  2 “气”的概念

 
  2.1.1 “气”是大自然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

 
  2.1.2“气”是大自然中的能量,进而作用于人体,通过微妙的能量变化而影响到人的情绪,身体状况等的变化。人们就始终在这种能量的变化影响之下寻求一种动态的、与自然变化相一致的和谐,以期达到长久的生存繁衍。

 
  2.1.3 “气”是人类生存的本质需要,因为水是生命之源,大地山川能够提供给人们食物,建房子的木头等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人类对生存的本质需要是相同的,在风水学里,这就是“气”。

 
  2.1.4 “气”是人精神方面的表现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里,“精气神”是一个生命是否有活力的体现。在人们达到了物质需求的满足之后,就会有更高的需求——精神需求,就是指人的心理需求。

 
  2.2 “气”的性质

 
  2.1.5 “气”是一种微波

 
    美国的两位射电天文学家发现,在宇宙中存在着一种微波,它是不受任何外界条件影响而减弱的,同时,它又影响着自然界中其他的事物。

 
  2.2.2 一切物体均有“气”

 
    世间一切事物都有一定的联系,在物理学上则表现为万有引力定律。当一个物质自身周围的“气”以一定的关系组织起来之后,就构成了“场”。

 
  2.2.3 “气”有走向、分等级

 
    山是有走向的,风水学认为,“气”沿着山的走向也有走向。“气”自祖山发脉,又分到不同的少祖山、靠山等,随着山的等级的递减,“气”的等级也逐级递减,呈现一个树形结构。

 
  2.2.4 “气”在不同地段,有不同的性质

 
    这里的“气”主要是对于“地气”而言,不同的地区地下岩层的构造也不尽相同,导致地表具有不同的地形地貌。不同地区的土壤里也含有不同的化学元素,这些与当地的气候条件等综合作用而产生因地而异的地方性植物、动物等。进一步影响到人的长相特征、生活习惯、风俗、地方病等等。

 
  2.2.5 “气”具有依附性

 
    “气”具有依附于山体、水体的性质。此时的山体、水体、作为“气”的一种介质,对“气”具有一种“运输”的作用,同时,“气”又作用与反作用于山体、水体,进而对人体发生影响和为人们所利用。

 
    综上所述,“气”体现着一种理念——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它表现了人与自然内在的关系,强调人是依赖于自然,反作用于自然的。人作为有机的自然界中一个起到重要作用的因子,应当尊重自然,利用自然,把人类真正的,更好的融于自然之中,使人的活动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达到“天人合一”、“人地和谐”的境界。而风水学的科学性的部分就是在对大自然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之上,尊重这一规律,并且加以利用。

 
  3 有关于“形”

 
    “形”是“气”受到“道”的作用之后的表现形式。三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函数关系:既有值域“气”,又有定义域“形”,对应法则是“道”、“玄”,同时,“形”又是“气”的载体。我们可以通过“形”的特征来分析“气”的特性。

 
    “气”具有依附性,它是寄托于“形”的,二者之间又存在一定的辨证关系:“形”是“气”的体现,“气”又受到“形”的影响,如果“形”改变了,那么“气”也就随之相应的改变。

 
    “气”与“形”不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1 龙

 
    龙是指蜿蜒而至的山峦,通常为气脉流贯的山体。到了平原,没有山体的地方,也是有“龙”的。此时的“龙”已经转入地下,是指地下的岩土层,地下岩土层也是有走向的。

 
    从地质构造来看,水往低处流,岩层的走向也一样。我们的成语里也有“来龙去脉”的说法,可见,“龙”是有走向的,“气”依附于“龙”,走向和“龙脉”一致。“龙”也分吉凶,吉龙为光肥圆润、尖利秀美、势雄力足、雄伟磅礴的山脉,这样的龙称为“真龙”,能够迎接生气。凶龙为崩石破碎,歪斜臃肿、势弱力寡、枝脚瘦小、树木不生的山脉,这样的龙称为“老龙”、“死龙”,迎接到的气也是不好的凶气。我们通常都说“青山绿水”,“青”就是指山的绿化状况。山上有大量的树木就称为“青山”,树木能够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如果山上没有树木,就会造成水土流失,“青山绿水”变成“穷山恶水”。山体出现冲沟、滑坡、崩塌等不利于建设的现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风水学认为,“龙”不能断,“龙”断则“气”断。以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龙”断处其实就是指地震断裂带、地裂缝等不良的地质状况,是不宜建造房屋的。进一步说,地下岩土层的结实与否,直接关系到地基承载力的情况。可见,所谓“龙”,就是指我们在建设中所提到的工程地质条件,风水学中对“龙”的研究其实就是现代科学中地质科学的一部分。

 
  3.2 “穴”与“明堂”

 
    “穴”是“气”随着“龙”而来所聚集的点,“明堂”才是我们所选择适合我们居住、生活、工作的地点,“明堂” 是指“穴”前靠山近水的平坦之处。而“穴”则往往成为城市中比较重要的地点,利于“气”的集聚。

 
    “穴”与“明堂”的关系是“点”与“面”的关系。“穴”起到了一个“控制点”的作用,是明堂的前提。

 
    “穴”与“明堂”的选择其实是我们现代城市建设中的选址科学,需要从人文、自然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考虑。

 
  3.3 砂

 
    “砂”是构成穴场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风水学中以中华传统文化中代表四方的四神兽来命名穴场周围的砂山:前(南)朱雀,后(北)玄武,左(东)青龙,右(西)白虎,并配以五行学说对砂山所构成的环境做出逻辑的分析判断。风水学的原则是尽可能利用好的地形建设,对于一些不好的地形环境条件做出相应的改造。这里对地形的考虑就涉及到日照、气候、土壤、风向等要素,与现代科学提倡的生态建筑的基本要求吻合。

 
    一个典型的风水模式除了有靠山(镇山)之外,左右两侧还应该有起护卫作用的山,使整个穴场成兜抱状,来挡住“风”对气场的破坏,达到更好的聚气作用,让人们在心理上感到安全;同时也能够提供给人类一些维持生存的物质资料。

 

    3.4 水

 

    风水学认为,气也是随着水而走的,有水必有气。在现实生活中,人对水的依赖也超出对山的依赖,“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故民间一些地区仍有“阴宅(坟墓)重山,阳宅(房屋)重水”的说法。水的走向,就是“气”的走向。而“气”又是和水的走向相同的。

 
     “气”是贯通于水的,水的流动带动“气”的流动。而不同的水所聚到的“气”所具有的性质也是不同的。水质清明,味觉甘甜为吉;水质浊暗,味觉苦涩为凶。水质的不同,即水中各种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同时,水的性质表现也有所不同,水质良好的地区当地居民的身体素质等方面比其他地方的好,而有的地区人们患有地方病也与水质有关。

 
    水还具有交通的作用,不论古今中外、内河外海,凡是具有良好的水利交通条件的城市,经济都比较发达。在城市中,道路也被风水家们当作水来看待,凡是交通便利的城市,经济也较一般地区发达,从历史上看,各个城市的发展无不与交通的发达程度相关。前面已经说过,山能够提供给人们必要的生存资料,这也正好体现了民间流传的“山管人丁水管财”的说法。

 
    水对人们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选址时尽量选在河道的凸岸,而不选在河道的凹岸,是为了避免洪水的侵袭。

 
  3.5 向

 
    向指的是朝向,它具有矢量性。同一物体,随着参照物的不同其方位也不同,故不能单纯的说某一物体的方位是“XX”向。在风水家们利用罗经(罗盘)进行选址,或是对某建筑进行定向分金时,就是以其手中的罗盘建立起一个相对的坐标系,从而对穴场进行一些逻辑性的、适用性的分析和评价。看周围的环境是否能够满足“聚气”的要求,即整个穴场是否能够满足人类生存的各种需要。

 
    以某一栋建筑单体来说,日照和通风是必须满足的,满足了则为“吉”,反之则为“凶”。我们知道,最好的朝向不是正南北向,而是受地球磁场的影响略有偏差。在我国,南方地区炎热,日照条件很容易满足,由于潮湿,通风在朝向的考虑上占主要地位,同时要避免过分的日照,故以南偏东15˚为吉;而北方地区因为寒冷,日照在朝向的考虑上占主要地位,所以尽量要争取“热轴”的方向(即南偏西15˚)来获得热量为吉。进一步说,我国位于北半球,“负阴抱阳”就是指“面南背北”,同样的“负阴抱阳”到了南半球就成了“面北背南”了。

 
    可见,朝向的吉凶选择也是从人的根本生存需要来说的,其本质就是对天文、地磁的选择,所以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水模式,不能一成不变。

 
  4 其他

 
    综上所述,风水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是生态学、心理学、地理学、环境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而形成的。其中一些理念被提炼出来成为目前世界上学术界的许多门类。要想学好风水学,必须在掌握了风水的基本原理后,深入学习生态学、心理学、地理学、环境学等学科,并使其与风水学融合起来运用于实践中。

上一篇:风水的元祖--八卦 下一篇:没有了